第二百二十二章如詩如畫的夜曲
下午一點半,專業(yè)組的比📮賽繼續(xù)進行。很多上午參加完比賽的選手和家長并沒有離去,而是繼續(xù)在現(xiàn)場觀看著比賽,這樣高水平的比賽,平時是難得一見的,不要說從別的選手的演奏中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就光是評委席上這些評委們的點評,都讓選手們覺得受益匪淺。要知道,這些人平時在華夏國的鋼琴教育界,可都是作為標桿一般的人物,有著絕對的權威。當然,這些參賽選手也不乏一些素質不高的。上午當工作人員將比賽成績張貼出來的時候,我就看到一個成績比較靠后的,大約7、8歲的小女孩兒當時就哭了起來,而她的母親,一位看上去十分有修養(yǎng)的女人,卻出人意料地破口大罵了起來,指責評委們不公平,給她女兒的分數(shù)打低了,最后,在被工作人員強行請出去后,還一個勁兒地威脅著,說是自己認識人,要去告什么的。幾位評委自然不會和這樣的人一般見識,🕝🎬雖然大賽的組委會主席知道這一情況后,當時就氣得要取消這個選手的比賽成績,但朱光祥教授還是請求保留了成績,當時比賽現(xiàn)場很多人都聽到了朱光祥的話:“家長的錯不應該怪罪到孩子身上,孩子參加一回比賽也不容易,還是別取消了吧。”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讓下面的觀眾嘩嘩地鼓起了掌,同時,對這些評委們更多了一重信任。專業(yè)一組的比賽是從下午兩點開始進行的,這也是本屆“星海杯”比賽水準最高的一組。參賽選手的年齡是17-20周歲,絕大多數(shù)都是各知名音樂學府的專業(yè)學生,演奏的曲目基本上全都是音樂會級別的曲子。讓每一位觀眾聽得大呼過癮,直道不虛此行。因為專業(yè)一組參賽的曲目一般比較長,為了控制時間,評委們仍然將每名選手每首曲子的演奏時間限定在五分鐘內。總體時間保持在二十分鐘左右。看著一位位上場的選手在鋼琴前演奏,我的演奏欲望又被勾了起來。知道我的人了解,我一直是一位比賽型的選手,場面越大,水準越高,我就越興奮。經(jīng)常在演奏中出現(xiàn)神來之筆。而此時,面對著一位位強手,我的心情顯得十分熱切,恨不得馬上上去演奏個痛快。雖然專業(yè)一組的表現(xiàn)都十分出色,但即使在這十分激烈的競爭中,仍然有格外出色的選手。讓人眼前一亮,肖楠就是其中之一。肖楠是第四位上場的選手,一米七的個子不算太高,但長得卻十分精神,在鋼琴前坐下的一剎那,肖楠所展現(xiàn)出來的強大自信,讓我不禁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因為那正是自己上場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果然不出所料,孫南出手不凡,第一首作品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第五首《鬼火》(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仿佛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戰(zhàn)。超技練習曲鬼火擁有高難的雙音技術,12超技當中最難的一首,拉赫說它是最難的練習曲,技術刁鉆不說,還必須彈得輕靈有趣方能服人。)一出手,便技驚全場。肖楠的十指迅速飛快地在鍵盤上跑動。從一開始就連續(xù)不停的三十二分快速音符,如同電腦制作出來一般精確。長達三分鐘的高強度演奏。肖楠以十分華麗的動作和無懈可擊地演奏出色地完成了這首難度巨大的作品,詮釋了什么是“超級技巧”。還沒等人們地掌聲完全消失,肖楠的第二首曲子,貝多芬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三樂章(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yōu)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關于”悲愴”這個詞匯,與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shù)囊欢尉嚯x,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看“悲愴”的譜子時,發(fā)現(xiàn)譜子的開始處只記著grave——重板,音樂中更多的是英雄氣概而非“悲愴”。而在聽到肯普夫、施納貝爾、巴克豪斯、巴倫波伊姆等人演奏的這首樂曲錄音時,我就更想探究這首氣勢磅礴的奏鳴曲何以會有一個與其音樂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原來,這個形容詞是貝多芬自己寫上去的。在這首作于1798—1799年間的標號為op.13的鋼琴奏鳴曲初版扉頁上,貝多芬寫著“grandesonatapathetique”(悲愴大奏鳴曲)。在他的32部鋼琴奏鳴曲中,只有這一部和op.81a“告別”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標題的。二十八、九歲的貝多芬,正值青春年華,事業(yè)蒸蒸曰上,為什么要寫上這么一個標題呢?羅曼·羅蘭在他著名的《貝多芬傳》中回答了我的疑問:“……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遠不再退隱。1796年至1800年間,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1801年,貝多芬在給韋該勒的信上寫道:“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干著別的職業(yè),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么說,他們的數(shù)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里,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愿和我的命運挑戰(zhàn),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悲愴”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題目“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zhàn)”和抗爭,對現(xiàn)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堅定。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范——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xiàn)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共同的“青春的哀傷感”。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fā),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確實,在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莫扎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中,都彌漫著類似的情緒。但貝多芬畢竟有其獨特的個性,實際上,他的作品中彌漫著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彌漫著一種對無限、對理想的渴望。他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肉體上和生活中的種種痛苦、恐懼、忍讓、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華。正如e·t·a·霍夫曼所說:“人的心在塵世之物中感悟超塵世之物。”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覺到了悲愴,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將這些寫進了這部奏鳴曲,用音樂把我們帶出生命的軀殼,導向那無垠的精神疆域,向我們的靈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我的王國是在天空。”“我是替人類釀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熱狂“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yōu)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純美麗的花朵,獻給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類的英雄,人類的普羅米修斯。)響了起來。有力的動作,精準的演奏,恰到好處的力度把握,這首大家十分熟悉的鋼琴奏鳴曲。在肖楠的詮釋下。帶著一種十分直白地感染力,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地印象。臺下的觀眾席上。坐在角落里地魏曉凡靜靜地看著肖楠的演奏,目光中流露出一絲贊許。肖楠的基本功📺⏱⏸十分扎實,演奏技巧更是無可挑剔,在專業(yè)一組已經(jīng)出場的四名選手中,肖楠無疑是最為出色的一個。
“呵呵,李利小子,看來你遇到對手了啊,這個肖楠不簡單,在國內,這樣出色的選手可不多見啊。不過,為什么我以前沒有聽說過呢?難道是那幾個家伙新近收的學生?”魏曉凡摸著下巴,在腦海里想著。魏曉凡當然不知道,這個肖楠,并不是在國內上學的學生,而是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的一年級新生,5歲就被父母送到國外舅舅家居住,同時接受正規(guī)鋼琴教育的肖楠,碰巧在回家這段時間里趕上了星海杯,報著玩玩看的心態(tài)報了名,結果憑借著強大的實力,一路殺到了決賽。肖楠雙手在琴鍵上飛舞著,時而輕快,如同輕巧🌥🙆🔐的舞蹈,那指間接觸鍵盤的美妙瞬間,令人為之神往,時而急促,如同忙碌的蜜蜂,手指做著纖巧的小動作,靈活而且舒適,時而發(fā)出洪亮而巨大的音響,如同在宣泄著胸中悲憤的情緒,低音鍵發(fā)出厚實而通透的聲音,聽上去是那么痛快。肖楠的神情自如中帶著一絲嚴肅,身體隨著音樂的律動做著恰到好處地動作,但卻不是過于夸大的刻意的動作,而是為了更好的演奏力度而做出的恰到好處的動作。肖楠的眼睛很少看著鍵盤,更多的時候是輕輕閉著,用心去聽著自己的演奏,只是在偶爾大幅度變幻鍵位的時候,才偶爾地掃上一眼,渾身上下透著那么自信。幾位評委看著肖楠的演奏,臉上都露出了贊許的神情。朱光祥小聲對著身邊的寧志遠道:“這個孩子不錯,彈得挺有感覺的。”
本文由小說“”閱讀。